图源: 图虫创意、pexels
《庄子·山木》中讲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。
一个人在乘船时,发现对面有一只船正要迎面撞过来。
这个人急得大喊,想要提醒对方避开。可不管怎么喊,对面都无人回应。
于是他开始破口大骂,大声斥责对方不长眼,认为对面乘船的人是恶意“碰瓷”,故意找事,越想越生气。
结果发现撞上来的竟是一只空船,刚才还怒火冲天的人一下子火气全消了。
这就是心理学上的“空船效应”。
什么是空船效应?
空船效应指的是,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许多困扰和负面情绪,并非源于事件本身,而是源于我们对于事件中“肇事者”的主观解读和归因。
当我们认为对方是“有意”甚至是“恶意”针对自己时,我们就会愤怒和痛苦;
而如果我们将事件看作是无人操控的“空船”,我们的情绪就会平和很多。
比如:
你和伴侣约好下班一起看电影,但TA因为加班迟到了半小时。你一个人在电影院门口,又冷又饿,心想:“TA根本不在乎我们的约定!” 于是对方一到,你就爆发了激烈的争吵。
而换成“空船心态”,对方迟到,你首先会想,临时加班、迟到也不是TA能控制的,虽然电影看不全,但两个人还可以一起去吃个夜宵。
这样,一场潜在在的争吵就变成了互相体谅的温馨时刻。
很多矛盾背后,其实都是我们自身心态的问题,自己在内心不断地把事情放大,最终沦为情绪的奴隶。

为什么我们会陷入“非空船”的思维陷阱?
这是因为人类天生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,认为发现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都与自己有关。
别人一个不耐烦的眼神、一句无心的话,我们都容易解读为是针对自己的批评或攻击,而低估了客观的外在因素的影响。
比如TA可能今天遇到了糟心事、TA可能没睡好、TA可能没理解清楚。
同时,相比于接受“这只是一场意外”,我们的大脑更倾向于找到一个明确的“责任人”,这会让我们在心理上感觉更能控制局面。
但很多时候,对面其实只是一艘“空船”。
如果不能以“空船心态”为人处世,我们就很容易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在别人身上,去揣度别人的心思,反刍自身的问题,最终无限内耗自己。

生活中,如何运用“空船效应”?
将“空船效应”内化为一种生活态度,需要刻意练习:
1、情绪的觉察与暂停。
人在遭遇情绪刺激之后,从情绪反应到认知处理,中间往往会有12秒间隔。
为了避免自己被一时的情绪冲昏头脑,在这12秒中,我们要及时察觉自己的情绪。
只有我们学会识别愤怒、委屈等负面情绪的发生,我们才能在适当的时候按下暂停键。
可以深呼吸,然后用旁观者的视角审视自己:
“这是客观事实,还是我自己的主观揣测?”
“我现在的情绪,对解决问题有帮助吗?”
然后提醒自己:“这些事不全是关于我”。
大多数时候,别人的行为反映的是TA们自己的处境、情绪和问题,而不是对你的评价。
2、提升心理韧性。
心理学上有个词叫“心理韧性”,它指的是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强度。
生活中就是会有各种“空船”和“意外”,生活的河流上不会永远风平浪静。
我们要做的其实就是提高自身的心理韧性。
既可以享受生活中的快乐,也不逃避现实中的困难、痛苦,在与他人“碰撞”发生后,依旧能迅速调整姿态,继续平稳航行。

3、重建自我的主体性。
很多人感到痛苦、内耗,有个很重要的原因,就是一直在无意中把自我客体化。
TA无法作为真正的主体得到确认和满足,只能寻求作为客体的被认可,因此别人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TA的思绪。
减少这种内耗最直接的办法,就是意识到自己是自己生命中的最大负责人。
别人的恶意、嫉妒等,那只是对方自己内心的“投射”,跟你无关,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:不走心、不回应。
同时不要在别人身上放太多期待,要知道你改变不了任何人。
当你自身“本自具足”,你就拥有了对情绪的主动掌控权,人生也会少了很多纷争。
很多时候,命运的齿轮就在这时悄悄转动,带着你走向人生下一个更好的方向。
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心理学的原因。
心理学并不是枯燥的理论,而是一套强大的内在自我升级工具。
学习心理学,我们可以:看清情绪背后的需求,不再被本能反应牵着走;
构建稳固的自我价值,外界再大的风浪也不会轻易动摇你的内核。
本文转自壹心理